<<上一篇| 回目錄 |下一篇>>

鹹魚翻身

白鳳豆的化學成分

前言

印象中,媒體曾報導過白鳳豆具抗癌作用,發表這項研究成果的是董大成博士,而董大成博士在那之前曾因發表雞母珠有抗癌作用而名噪一時。然而不管是雞母珠或是白鳳豆,都引起民間、學界和政府(衛生署)不同的看法,民間趨之若騖,學界和政府忙降溫,為此爭論一時,原本稀鬆平常的植物,一夕之間,竟成市面上一物難求的抗癌新星。

董博士提出的看法是經過他的研究室實驗證實過的,或許不夠嚴謹,或許只是初步結果,尚有質疑的空間,那都無所謂,再進一步去研究、去證實,總能有個明確的結果,如此才是民眾之福。如果只是吵吵鬧鬧,堅持已見,熱度一退就沒了下文,最後民間一樣願意一試,政府一樣表示「未經核可,不得xxx,任何後果都和政府無關」。

董大成博士把關於白鳳豆的研究成果及眾多背景資料集結成書,於1998年11月出版,日本京都藥科大學(Kyoto Pharmaceutical Univercity) Yoshikawa團隊於2000年發表了關於白鳳豆化學成分的最新研究成果,這正是本次所要介紹的主要內容。

背景資料

白鳳豆原是平凡無奇的豆類食品,名稱為台灣特有的,一般因其外形如刀而稱為刀豆,英文也是如此(Sword Bean),日文稱作natamame,正式學名是Canavalia gladiata,與其同屬的洋刀豆,學名C. ensiformis,英文稱作傑克豆(Jack Bean),或許就是童話故事中那株可以長到天際之上的神奇豌豆。

在中國大陸與台灣所見的白鳳豆均是栽培種,本草綱目及其他本草典籍均有記載,不但豆子本身可藥用,豆莢及根亦可入藥。抄錄董博士書中內容(pp71-72)如下:

「大體上說,種子有溫中下氣,益腎補元之效,可治虛寒呃逆、嘔吐、腹脹、吐瀉、胸中痞滿、腎虛腰痛、痰喘。豆莢有和中下氣,散瘀和血之效,治反胃、呃逆、喉痺、久痢、腰痛、血氣痛、經閉。有消炎、行血、通經、止腎氣攻心的心痛之效,可治頭風、風濕腰脊痛、疝氣、久痢、跌打損傷、楊梅瘡。效用可說相當廣泛。」

至於成分方面,再引董教授書中的敘述(p68):

「依生化分析,白鳳豆含有尿素[酉每]、血球凝集素、刀豆胺酸(canavanine)等三種;若尚未完全成熟的嫩豆則含刀豆黴素Ⅰ和Ⅱ(canavanine gibberelin 1.11)[站長註:此處有錯,應是Canavalia gibberellin I,II],此外尚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等。白鳳豆葉則含刀豆胺酸。至於洋刀豆(Canavalia ensiformis)也含洋刀豆血球凝集素(Concanavalin A&B)等多種球蛋白,另含尿素[酉每]、糖甘[酉每][站長註:甘應加草字頭才對,因電腦無此字,故以甘表示。]、精胺基琥珀酸[酉每]、精胺[酉每]、刀豆酸(canaline)、刀豆胺酸,α-胺基-δ羥基戊酸,l-高絲胺酸等酵素及alkaloid, glycoside等。」

以上成分之結構式,有些站長也不知道,查到資料的有刀豆胺酸(canavanine),刀豆黴素Ⅰ和Ⅱ(Canavalia gibberellin I, II),洋刀豆血球凝集素A(Concanavalin A, 簡稱 Con A),刀豆酸(canaline),α-胺基-δ羥基戊酸(α-amino-δ-hydroxypentanoic acid),l-高絲胺酸(homoserine),將一併在後頭介紹。

最新發現

如參考文獻二的題目所示,日本研究人員從白鳳豆分離得到一個新的二帖配醣體,八個新的黃酮配醣體,他們把新的二帖配醣體稱作canavalioside,新的黃酮配醣體稱作gladiatoside,前者來自植物的屬名Canavalia,後者來自種名gladiata。

除了新成分外,亦得到兩個已知黃酮配糖體和一個已知三帖配醣體。總計一個二帖類,一個三帖類及十個黃酮類,且全部都是配醣體。這也難怪,因為這些成分都是得自高極性的水層,而非乙酸乙酯層。

成分結構

由於查到的資料有些出入,乾脆把白鳳豆和洋刀豆的成分一起列出,並加以說明。

  1. 胺基酸類及含氮成分。董博士書中所列的刀豆酸(canaline),刀豆胺酸(canavanine),α-胺基-δ羥基戊酸(α-amino-δ-hydroxypentanoic acid),l-高絲胺酸(homoserine)皆屬此類,但這些化合物在天然物字典(Dictionary of Natural Products)中均列為是洋刀豆,而非白鳳豆的成分,文獻二倒有提到刀豆胺酸(canavanine)出自白鳳豆。
    白鳳豆含氮成分
  2. Con A: 洋刀豆血球凝集素A,分子量約27000,含有283個胺基酸,二價鈣及二價錳離子各一。此乃生化分子,不在本站討論範圍。
  3. 帖類化合物。四個二帖類(GA21, GA22, GA59, canavalioside),兩個三帖類(lupeoside, kaikasaponin III)。
  4. 黃酮類化合物。共十一個,十個得自白鳳豆,均屬kaempferol型,分別為gladiatoside A1-3, B1-3, C1-2, robinin, kaempferol 3-O-β-D-galact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一個來自洋刀豆,屬異黃酮(isoflavone)類,名為cajanin。
    白鳳豆之黃酮類成分

尾聲

文章最後,想引董博士書中的一段感嘆(p23):

「憑良心說,我這幾年來的研究成果,包括靈芝、雞母珠、白鳳豆,甚至過去一段時間對台灣土產水果的研究成果,如果在國外,早就『嚇嚇叫』;醫學主管機關和研究單位早就爭相提供相關經費及設備,以期得出更完整的數據,以揚名醫界,為患者造福。可嘆,這幾年的經驗是衛生主管機關一概以未經核准,不得繼續進行為名打壓,甚至要我簽切結書。說起來這恐怕也是我國一直無法發明任何一種新藥、新療法,只能跟在外國人屁股後面,只能做症狀治療的原因之一吧!」

您以為如何呢?利用SCI的簡單搜尋功能,自1993至2000共有23篇關於白鳳豆的報導,文獻二正是其中之一,不知國內是否有相關研究,董博士書中收錄了一篇中國時報的讀者投書(pp83-86),作者孫安迪是位免疫學博士,文中提到關於白鳳豆的現代研究,台灣較少,大陸較多,引述其結論如下:

「筆者認同衛生署依法論法的原則處事。但如對癌病患者多一點慈悲心,且能多了解大陸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精髓,和董教授對白鳳豆的研究,則處理態度可能會多一些人性化考量。盼衛生署、國科會能鼎力相助,此不僅是學術的突破,更是發大願力下的菩薩行。」

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還是十分有限的,關於白鳳豆的研究尚有很大的空間,其他植物也是一樣,我們在研究所的實驗成果,充其量只是為了學位,為了畢業,短短幾年,不可能很深入地鑽研,加上受制於現有的科技,有些瓶頸尚無法突破,有朝一日,或許科幻片的情節可以實現,一根探針插入植物體,其成分結構與含量立即顯示於掌上型電腦上,這樣的事真要發生,就靠你我在未來日子的努力了!

參考文獻

  1. 董大成 "白鳳豆與靈芝", 元氣齋:台北, 1998.
  2. Murakami, T.; Kohno, K.; Kishi, A.; Matsuda, H.; Yoshikawa, M. "Medicinal Foodstuffs. XIX. Absolute Stereostructures of Canavalioside, a New Ent-Kaurane-Type Diterpene Glycoside, and Gladiatosides A1, A2, A3, B1, B2, B3, C1, and C2, New Acylated Flavonol Glycosides, from Sword Bean, the Seeds of Canavalia gladiata" Chem. Pharm. Bull. 2000, 48(11), 1673-80.

2001, 1, 29.

<<上一篇| 回目錄 |下一篇>>